武林資料庫 > 武林知多啲 >

山東武術八極拳:長槍嘯起紮出“八極”

2012-12-19

 

 山東武術八極拳:長槍嘯起紮出“八極”

資料來源:中國互聯網 建霆

 


民國九年八極拳譜

    近代以來,有一種武術在風起雲湧的歷史大潮中屹立不倒,傳承至今,這就是“八極拳”。因其狠辣直接、殺傷力強的特點,屢屢成為近代史上保護政要人物的“大內武術”,溥儀、毛澤東、蔣介石的近身侍衛中皆有練習此拳者。

 

    這裡所謂的“八極拳”是一個綜合概念,是一個武術體系和武術門派的代名詞,不能僅理解為徒手運動。八極拳從源起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,現時可考的第一代傳人吳鐘,是今山東省慶雲縣嚴務鄉後莊科村人。在這三百年中,八極拳的奧秘一直吸引著眾多武術愛好者。那麼,在它的發展歷程中,有幾多難以猜透的謎團和招式?有多少令人盪氣迴腸的俠骨豪情呢?

 

    源流紛紜 歸於吳鐘

 

    雖然習八極拳之人皆知第一代傳人吳鐘,今山東省慶雲縣人。但是關於其創始人和產生年代的資料均已散佚。有人說八極拳可能是由“古拳法”中的“十字戰拳”簡化而來;已故臺灣八極拳名家劉雲樵認為此拳應出自于戚繼光時代,戚所著《紀效新書》中“古今拳家……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,今之有名者”,他據此認為“巴子拳棍”可能就是後來的八極拳;也有人說八極拳源于武當派內家拳法,是武當道士根據前人武技所創;還有人說八極拳是清代河南嶽山寺和尚張氏所創;也有說八極拳是清代一位號“癩”的雲遊道士所創。甚至有人說八極拳是武松在征方臘後修行期間所創,後流傳到少林寺。仔細分析可以發現,這些八極拳起源傳說的最後指向,都是清朝的吳鐘,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,為什麼直到清朝才有如此明確的傳人記載呢?

 

    在中國武術學會常務理事、山東師範大學李成銀教授那裡,我們得到了些許答案,“關於八極拳的起源,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,但中華文化,特別是武術這一塊,基本上都是師父口述心授的,這是中華武術文化的一大特色,所以出現各種傳說都有可能,也是正常的。”

 

    據吳鐘八極拳研究會副秘書長鞠長輝介紹,從八極拳古樸的風格,以及注重大槍、長棍的訓練內容來判斷,它的創始期大約在明初,且與當時的軍中武藝有很大的關聯。八極拳的六合大槍應和明朝戚繼光所創二十四槍法有淵源,有滄州羅疃村民國九年(西元1920)拳譜之大槍圖可以印證。

 

    據鞠長輝介紹說,元末至明初、明抗擊倭寇、明末清初農民軍起義、明末清初及後來反清複明等種種戰爭活動,給軍隊武將和民間武術家們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,在客觀上對當時武術水準的整體提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。

 

    而由於戰爭殘酷,許多武將被敵方追剿,有人選擇易守難攻的山區繼續戰鬥,有的武將、民間武術家們則逃至遠離政治漩渦的地方,如佛寺、道觀中,以保全性命。這其中當然可能包括八極拳譜涉及到的嵩山少林寺、湖北武當山、河南嶽山寺、陝西梭羅寨等地,這些人在那裡生根發芽,所學武藝也得到相互切磋。其中就有八極拳、六合大槍等技藝,而到清朝中期,時機日漸成熟,八極拳和六合大槍結合的重任就落到吳鐘肩上。

 

    籍貫慶雲 族譜為證

 

    除對八極拳的源起有紛爭外,武術界對吳鐘的籍貫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。有人持孟村鎮說,即吳鐘是清朝天津府滄州縣孟村鎮人,其早年移居孟村,女兒嫁到海河戴門。

 

    而據慶雲吳鐘八極拳研究會會長常慶祝介紹,據民國九年八極拳譜記載:“祖師吳鐘生於雍正十年(西元1732)二月初三寅時。”有這詳細的時間,加上《慶雲縣誌》清朝時期四個不同版本的記載,可知慶雲彼時尚屬天津府,吳鐘應為慶雲縣北鄉後莊科莊人。

 

    尋訪現後莊科村,其坐落在今慶雲縣城東北18公里處,屬嚴務鄉,傍居漳衛新河東岸。村前有一塊碑石,上刻“明永樂二年劉、武、陳三氏由山西洪同縣遷此,村前有一廟,廟前稱前莊科,廟後稱後莊科。”

 

    據後莊科吳氏家譜《寫心詩草清心賬》記載,吳氏家族祖籍今安徽歙縣,明永樂三年(西元1405),因高祖吳祚永授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,遂全家遷至滄州。吳氏原本住在滄州城裡,至明朝萬曆年間,吳氏第六代吳師孟落戶後莊科村。至於遷移的原因,據八極拳歷史研究者張華介紹,“清初慶雲有兩個鹽場,一是海豐場,地點應在今無棣縣境;二是嚴鎮場,我推斷嚴鎮場可能就是今嚴務鄉,而吳氏由滄州遷來慶雲,可能是來當鹽官,當然這仍有待考證。”

 

    吳師孟的兒子叫吳玉書,吳玉書次子吳天順,吳鐘便是吳天順之子。吳鐘膝下無子,只有一女名吳榮,招婿入門繼嗣,生吳邦安、吳邦寧兩子。吳鐘之父吳天順也是一位文武雙全之人,吳鐘出生後天性聰穎,小小年紀便喜文弄武,吳天順量才施教,遂傳之以文章,授之以武學。由此,開啟了吳鐘傳奇的一生……

 

    在鄉學拳 老嫗點撥

 

    據張華介紹,吳鐘自幼家境殷實,少年學藝于父。不料年月更迭間,武藝精進,其父竟囊窮技絕。而此時吳鐘依然求藝迫切。吳天順知兒子是大器之才,以自己的武藝授之,無異於大旱滴露,再繼續下去,勢必耽誤吳鐘前程。於是,吳鐘拜當地武藝高人馬勝標為師,得太祖32勢、少林刀法。後來馬勝標也窮其所學,吳天順便出賞帖以為子求師學藝。

 

    本地人皆知吳鐘功夫,故賞帖張出許久,無人敢來應聘。父子正作難犯愁,這日忽有翁嫗夫婦來訪。老翁自稱呆叟,說願與吳鐘切磋。吳鐘請二老入府,老人話雖不多,對武學卻有著非同一般的造詣,吳鐘知是武林高人,遂將二老拜為師父、師母。當時正是清初雍正、乾隆年間,據當地村民傳說,此二老是反清複明的武林高人,鬥爭失敗,隱姓埋名流落於此。

 

    此後,呆叟悉心傳授拳法。吳鐘日夜苦練,功夫越發出類拔萃。這一日,呆叟說要外出訪友,囑吳鐘在家刻苦練功,自己三五日即回。師父走後,吳鐘在家練武場演武,拳腳器械,叱吒風雷。師母恰好經過,駐足觀望良久,忽然制止他說:“吳鐘,你幾年武功錘煉,到底到達什麼水準,演示給我看一下。”聽罷,吳鐘便將呆叟所授武藝打了一套下來。

 

    師母感歎可惜了吳鐘數年苦練,功夫尚未爐火純青。於是老嫗親自到武場中演練了一遍,一招一式,一虛一實,皆指要衝。吳鐘天性聰穎,根基又深,竟心領神會,一絲不漏地記住。聯繫往日師父所授,入之心意,武學真諦,豁然貫通。

 

    待呆叟返回,見吳鐘槍法拳藝大進,較他外出之前判若兩人,甚為驚訝。詰問因由,吳鐘將師母授藝經過據實相告。呆叟歎了口氣說:“你原有根基,功夫不凡,經內人指點,更是錦上添花。你的槍法拳藝俱已精到,我們該告辭了。”吳鐘聽了,跪拜堅持苦苦挽留,說明自己早有夙願,要為二老送終。在吳鐘及吳氏家人的挽留下,呆叟夫婦只好定居下來,直至去世葬于後莊科村。在今天,後莊科村裡還保留有這對翁嫗夫婦的墳墓。

 

    從此以後,吳鐘更求深造,走遍大江南北,開始行走江湖,四處訪友較藝的歷程……

 

    尋藝江湖 大槍吳鐘

 

    據滄州羅疃村民國二十四年八極拳譜記載,在鄉學藝之後,吳鐘便走出慶雲,先在少林寺隨老禪師習八極拳及氣功三年,深得師法奧妙,拳法精進,技藝大成。遂離開少林寺到處訪友,足跡遍及大江南北、名山都邑。

 

    乾隆二十八年(西元1763),吳鐘游至陝西延安府梭羅寨,有意投于六合大槍賴魁元為師,無人引進,適值賴魁元之妻壽誕之辰,備壽禮以賀壽之名,始得收留。吳鐘專習六合大槍三年,寒暑無間,技藝勇猛精進,深得大槍法奧妙。吳鐘經數十載苦功,精八極拳、六合大槍法及其他器械。為驗證所學技藝,吳鐘專訪武林各派和隱居江湖多年的武林異人,較技切磋。

 

    自去梭羅寨學藝之後,吳鐘受摯友之聘,客居天津南咸水沽,設場授徒。一天,一武師來場與吳鐘較技,來人用單刀對吳鐘大槍,把他的大槍招數逐一化解。吳鐘敗北後甚是懊悔,來人說:“師弟,勝你者非外門,我是你師兄,尊賴魁元師命傳刀於你!”原來是師父賴魁元派弟子皮虓來傳吳鐘飄搖刀法。吳鐘掌握了飄搖刀法,更是如虎添翼。

 

    而從其學藝者若過江之鯽,但大多數習武之人不堪其苦,多半途而廢,吳鐘憾無俊才,無心傳藝於此。時有康大力、李章和劉三閃等人,亦為雍正、乾隆年間武林泰斗。當時有“康大力的棍,吳鐘的槍,短打擒拿數李章,劉三閃的八極天下趟”之說。吳鐘與這三人較技切磋,相互敬佩,甚為投契,結為莫逆之交,相互換藝。後在今河北、山東一帶以保鹽鏢為業,時有“南京到北京,大槍數吳鐘”之說。

 

    在此期間,吳鐘把一生所學各種拳法、器械及氣功進行系統、歸納、整理、優化組合,采眾家之長,將八極拳技藝與氣功有機結合,創立了“記憶體八意”、“外俱八形”、“勁發八面”,出手起腳無所不用其“極”的八極拳體系。從此,八極拳形成以“六大開”、“八大招”和“六合大槍”為主體架構的拳械演練與技擊體系,將健身與技擊融為一爐。這是八極拳歷史上“質”的飛越和昇華。

 

    若論八極 先說六合

 

    乾隆四十七年(西元1782),吳鐘回到家鄉,在後莊科村設場授藝,從者甚多。有女名榮,隨父習藝,功夫也非同一般。精大槍法,技藝獨到,亦聞名遐邇矣!

 

    而八極拳與六合大槍有著“珠聯璧合”的關係。練八極,而不論大槍是“跨著鞍子當馬騎”。練八極拳,追求八極拳的勁道,八極拳勁發的訓練最有益於拿大槍,有益於靠近大槍勁道,直到掌握槍法的實際運用與臨戰變化的訣竅。所以,從某種意義上說,練八極拳是為了給練大槍創奠基礎的,是大槍入門最好的前期準備。

 

    吳鐘就以大槍馳名,有“神槍吳鐘”之號。自吳鐘以下,後來的八極拳名家也莫不以槍法相標榜,以“神槍”立名當時。先後有“神槍”張克明、李大忠、黃四海、張景星等,直到威名赫赫的“神槍”李書文。從一定程度上說,八極拳的大名是靠大槍紮出來的,不是靠頂肘頂出來的。舊時,八極拳家與人較藝,通常是用大槍,而不是“控拳而鬥”,因為八極拳家視拳牙相鬥為末技。

 

    乾隆五十六年(西元1791),吳鐘受丁、吳兩家之請到孟村授藝,設場十餘年,把八極拳、六合大槍傳給丁孝武、吳永二徒,八極拳由此在孟村得到傳播。之後,吳鐘因年事已高,返回後莊科村。道光二年(西元1822),一代武學宗師、八極拳的創始人吳鐘以90高夀歸真,葬于後莊科村吳氏祖墳。

 

    宗師雖歿,武魂長存。八極拳在代代相傳中經久不衰,也產生了很多俠義之士,長槍嘯起,他們慷慨激昂的故事回蕩在歷史長河中,久久不息……

鳴謝:中國體育報
日期:20121219

熱門新聞

贊助商戶